电影《小丑》里有一句似有非有的台词,我也想说这句话,“我记不清曾经发生过什么……”
也许只有像海子那样有奇特经历的人,才能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充满美好的诗句。不过这种梦想看似简单,那可是海景房……
想到几个关于外语学习的讨论:
某网友在回答我的提问“50岁还能学会日语吗?”时提到,学习一种外语,至少要上千个小时。
一个视频里的女性作者说,她刚到美国的时候,完全听不懂英语,然后就每天看那种谈话节目。三年后的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可以听懂了。后来她说学英语要看视频节目尤其是谈话节目,不要指望阅读材料更不要查单词,英语单词那么多查能会几个……
罗永浩在讲话中提到,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像坐牢一样地学习英语,成为了新东方的 GRE 教师。他后来培训学校的一个老师,用了大概六个月的时候成为 GRE 入门课的教师。
一个演讲视频里提到,演讲者在很多国家进行英语的教育,有一次她遇到一个听众用英语提问题,那位听众的英语水平一听就是 low level 的,但奇怪的是,和这位听众交流起来,甚至这位听众和其他人用英语交流,对话都非常流畅,虽然确实只是用了 low level 的英语。
我比较在意上千小时这个数字。
数字是巧合的,光看数字可能无法断定什么,但基本上能够认为,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付出的学习时长有非线性但很强的关联关系。
虽然我以前不认可“工作经验”这种评价方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里,满几年才有机会升迁之类),但一种技能确实需要足够的时间才有可能熟练掌握。更折磨人的地方在于,技能的掌握不是断崖式的,不会说昨天还不会,到了某个时间点,今天突然就会了。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这种类型的惊喜。
更常见的情况是,昨天一句话里面听懂了 1 个词,十天后一句话里面听懂了 2 个词,直到一百天后一句话里面可以听懂 10 个词了,但一句话总共有 20 个词,听懂 10 个词根本于事无补。两百天后能听懂 20 个词就可以了吗?语句千变万化,语气、语调、语速……更准确一点的比喻,就像一张图片从分辨率很低开始逐渐清晰,在完全清楚之前无法准确地识别内容但又可以稍微获取到一些信息,而且这张图片分辨率变高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均匀的。
《神探夏洛克》里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有个人设,就是关于探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看一眼鞋底上沾的泥土就能知道一个人在最近三天的行程,知晓各种枪械的型号、子弹的直径以及各种场合对枪械的使用习惯。会把犯人尸体的人头搁在家里的冰箱研究人类死亡后唾液凝固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探案鬼才,却不知道一些常人知道的常识,比如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
猜到我想说什么了吗?也许而且一定是的,并不需要全知全会。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如果非要说一种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只能说,当下的情况就是一切刚刚好。这种观点正好和胡适的“怕什么真理无穷”不谋而合 :P
顺便提一下,我对“知识”和“技能”的分类方法是,知识是可以短时间内知晓并理解的规则,而技能则是很多很多个知识组合起来形成的可以解决一类问题的方式。知识可以用 3 分钟的时间掌握,而技能需要 3 + 3 + 3 + …… 如果用有没有掌握某几个知识来判断一个人的技能情况,是以偏概全的。
生硬地切换一下话题。最近发现一种有趣的桌游叫剧本杀,虽然经常不尽人意但总还会留有兴趣。戏剧演员有两大表演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也就是体验派和表演派,在游戏里,我倾向于体验……当然,对这种游戏有个感触:我会玩的是游戏,不会玩的是人心。游戏有好有坏,剧本有好有坏,玩家有好有坏,体验有好有坏,心情有好有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是太阳总会照常升起。
我也想有一间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明天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