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公司存在的问题

2021-08-31

我之前任职的公司是传统类型的电信服务类企业,话费支付起家。区块链部门是创新业务部门,内部孵化项目和产品,属于成本部门,公司给钱,但也有一些收入预算。部门收入的来源主要是:

都是交付形式的项目,招投标项目是按照指定要求开发软件然后全权交付出去,熟人介绍项目是把内部开发的区块链产品交付出去,都要提供开发联调和售后支持。如果没有项目中标、没有熟人介绍,就没有收入了,存在一定收入压力。

这种营利方式属于相对好理解的模式。很早以前我还没有了解部门收入来源的时候,就无意间和同事说,“现在已经不是靠卖软件挣钱的时代了”,暗指部门领导的挣钱思路有问题。同事问,那靠什么?我随口说,“卖服务啊”。我当时并没有关注相关问题,只是闲聊而已。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问到 HR 公司盈利模式的问题,“我们又不是像卖煎饼一样,卖一个挣一个的钱。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工资高?靠的不是直接营利的收入,是投资人砸钱,花投资人的钱。互联网公司的钱都不是真实的钱,很多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财报亏损但还是很多投资人愿意投资?他们都是先占有市场和用户,然后上市,最后由股民掏钱了。我们也是有 IPO 的计划……”

当然,对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疑。但能肯定的,和之前公司的销售模式完全不同。

HR 和我提到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 “坦诚沟通”。我说,可能直接问只会得到一些「道貌岸然」的回答,有些事需要不断「试探」才能知道真相。我想到,我这样的行为方式,可能和之前的经历有关。

如果你提出一个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一个人在回答的时候说了很多,扯得很远,某银行的金融方式什么,某大学的教授说了什么话,某体制内机构的高官是什么样的经历,公司某高层怎么要求,公司某员工有什么样的行为,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等。说了一圈,你发现他并没有正面回答你的问题,好像回答了,又好像没有。偶尔一两次你会觉得,这个人水平很高,接触的都是一些高级的人,说出来的都是大道理方法论。

时间长了以后,你发现,每一次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他都会用方法论来回答,顾左而言他,就是不正面回答你。甚至很多次说出来的都是相同的事例不同角度的道理,从具体问题总结出方法论是一种高级的技能,但如果一味讲究方法论,也会是一种灾难。所有问题一说出来啥都懂啥都明白,怎么回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就是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后来你也许会觉得,可能他不是不想回答,是他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有人说,其实他也很迷茫。

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上,他唯一的要求就是 “客户认可”,也就是能赚钱的、最好有直接收益的。你可以把产品相关的技术方向全部列出来,但是发现在所有的技术方向上,没有一个是所谓 “客户认可” 的,甚至全国有吗?是什么?客户怎么会因为你使用了某一种技术而买账呢。你明知道项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知道该怎么改善那些问题,但是在 “客户认可” 的判断依据下,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需要解决的,没有一个产品的技术方向是可以深入的。

“客户认可” 绝对是再正确不过的判断标准,公司做什么事情一定是为了营利,付出的成本要体现在收入上无可厚非。但是,但就是感觉这玩意儿很难啊。公司本身是那样的营利模式,但是在那种营利模式下,国内挣钱的都没有几家。

尤其是看到国内某开源项目如火如荼势如破竹,部门的产品寻找突破口更加困难。在近几年都没有显著创新的情况下,没有技术储备、没有发展路线、没有商业资源,甚至工程质量都一言难尽,当你说产品的竞争力不足,又会听到说 “其实我们公司不是专门做这个的”,公司的高层几度放弃部门和产品,这些都预示着部门在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