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找到工作

2023-06-24

区块链最近一两年都没什么热点,自从 ETH 从 3400 跌到 1200,也是美联储加息最用力的一段时间,市场就一直处于冷淡的状态,后来又发生了 Luna 归零、FTX 破产之类的事情。

目前来看市场上的工作需求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后端开发,一类是智能合约开发。

先说智能合约开发,也就是 Solidity 合约开发,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 DAPP,工作的要求是熟悉 ERC 标准,熟悉至少一个线上项目比如 Uniswap,关键要对合约安全有经验,最好有线上项目的经历。如果符合这些技能要求,国内工作需求还是比较多的。

这样的方向我不太适合,一方面缺少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也不太有兴趣专职搞 DAPP。

缺少经验好理解,虽然我熟悉 Solidity 的语法和合约的写法,但是并没有资产安全方面的经验,因为项目没有上线,也没有到安全审计那一步。由于工作不相关,对于 DeFi 的机制也了解比较少。

至于兴趣方面,我知道有一大批人是在学习 DAPP 开发,也就是 Solidity 的开发,有一个专门的学习社区叫 Dapp-Learning,成员还挺多的,集中了不少国内的开发者和学习者,在主流网站上都有账号。从他们的技术分享来看,也有不少人在研究已经上线的项目的论文,主要集中在 DeFi 领域,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对经济模型的解读,为什么质押多少钱就能获得多少收益,项目方是怎么设计的,这种。

其实挺没意思的,从我的角度看,如果作为项目方去搞这么一个项目,还是有利可图的,好听点叫割韭菜,难听点叫骗人。如果作为个人,想要撸羊毛,从项目的机制中获利,就属于有钱的傻子。记得很久以前有个项目,开头一句话就是,越早参与进项目的人获得回报越多,简直妥妥的传销模式,但还是有很多人参与,也是有人从中能挣到钱。如果作为学习者,想要学习技术,就得搞清楚到底是学什么技术,是计算机编程的技术,还是骗人的技术。

另外,Solidity 其实是一种难用的语言,从编程语言的角度,虽然是图灵完备的,但是写法受限制非常大。我甚至难以想象,智能合约工程师的职位,到底是给什么样的求职者准备的,专职写 Solidity 吗?会写其他语言的人不愿意,不会其他语言的人又不可能会 Solidity,什么样的学习和成长路线,才能出来专职写合约的人,搞不懂。

再说后端开发,和区块链相关的后端职位有两种,一种是钱包的后端开发,另一种是链上数据的量化。这两种职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懂区块链也能做,只不过是它们处于区块链的业务中,所以就叫区块链后端开发,但是和区块链本身的功能无关。我不止一次听到面试官类似这样的说话,我们要招的就是纯粹的后端开发,懂区块链最好,不懂也无所谓。

这就涉及到职业规划的问题。我刚毕业的时候做过一年多区块链的应用层开发,后来转到了联盟链的底层开发,再后来跳槽到一个公链的项目,基本上是有路径的。要是现在说放弃区块链的道路,再回头做普通的后端开发,就有一个沉没成本在里面。

再者是现在的行业趋势,互联网和区块链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一般说互联网是 web2,区块链是 web3,哪有从 3 往 2 走的道理。何况互联网已经寒冬好几年了,虽然区块链行业处于熊市,但是互联网不但冷,还处于没落的路上,尤其是国内的互联网大厂,看看有哪家好过的?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现在区块链也不好过。其实各行各业都不好过。17 年左右是公链爆发的一段时间,对于区块链开发的需求比较多一点,后来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坊两座大山,再搞新的 Layer1 链难度太大,现在的区块链开发需求就很少了。除去技术上的市场环境,之前还在职的时候,无意间听到说,国内的投资机构,最近一年没有投过一个 web3 相关的项目。也就是说国内的创业团队是融不到钱、拿不到投资的。

在国内还招人的,除非是老牌的区块链公司,屈指可数的那几家,扑克牌名下的。再或者就是从国外拉投资,回国内招人开发,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否则没有理由回国,因为目标用户至少要在国外。想在国内融资、面向国内用户、挣国内用户的钱,目前是不可能是事情。也因此,国内区块链开发的职位应该是少之又少。也不一定是开发 Layer 1,哪怕是 Layer 2、链下节点,只要是在公链生态内的呢,同样也很少。

这里再强调一下公链和联盟链的区别,我是从联盟链走到公链的,就像是从 web2 走到 web3,国内是有不少联盟链的职位需求的,但是我不能回头,至少不能轻易回头。技术上,联盟链不是真正的区块链,市场上,联盟链没有真正的用户需求,价值上,联盟链不值钱、挣不了钱,搞联盟链的公司都没什么钱。

提到成长空间,当我们要去一家公司的时候,肯定是看中在公司的发展前景,不管是回报上的提升空间,还是技术方面的提升机会,总得占一样吧,要是两样都没有,整个职业生涯不就走下坡路、没有希望了吗?多少得有点盼头的机会才行。

再讨论一下技术能力的问题。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好或者坏,或者一种技术难或者不难,那么有什么评价的标准吗。我认为可以从一个角度,就是学习成本。如果一个知识点看一眼就能明白,或者半个小时就能理解,或者一两天就能搞清楚,就属于比较简单的,这种东西,在面试之前学会和面试之后学会,有什么区别呢?还有一些东西是学习成本比较高的,比如对行业的理解,对某种技术类型和项目的了解,可能需要至少两三个月或者半年以上,才能够切实的明白,这种就偏难,成本高一点。

所以面试更多是方向性的面试,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可能会问你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大多也是捡着他自己会的问,对于有水平的面试官,肯定不会因为学习成本低的问题,就给你不通过的结果。甚至夸张的说,在看到简历的一瞬间,就基本上能确定是不是要招的人了,其余流程都是走个过场。除非简历作假,在面试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达不到简历描述的水平。

我在脉脉上发起过一个投票,统计大家的待业时间都是多长,参与人数还不少:

有一半以上的人,待业时间都超过三个月。现在的市场环境比较差,也许发生什么都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