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某个互联网无关行业的知名人物,在 pump.fun 上发行了一个 memecoin。然后这两天看到有人在公开频道里讨论,关于把 memecoin 迁移为公链的方案,比如保留原始地址和余额启动新链之类。
这个 memecoin 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发行者需要募集资金,因为他们从事的活动需要资金来源,也因为他们在从事的活动,这个 memecoin 已经被很多钱包屏蔽掉了。
当然我们这里不会讨论发行加密货币的动机,只会讨论发行加密货币的技术手段,并且对技术手段进行对比。
先说结论,发行加密货币,最可靠的技术方案是,直接使用以太坊的客户端,运行一条和以太坊 Chain ID 不同的链。
pump.fun 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一键发币的能力,能保证合约的安全性,不 rug pull,没有预售,没有安全漏洞。这一点相比于自己写合约发币,要方便和安全很多,
pump.fun 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发币即可交易,使用 bonding curve 机制来定义价格,让一个币种即使交易者很少,也可以正常交易,这是其他发币方式做不到的。
不过 pump.fun 也有问题,首先是 SOL 生态,不知道为什么 pump.fun 最初选择了 Solana 而不是 Ethereum,买家在购买新发的币种之前,要先理解和拥有 SOL 才可以继续后续的步骤。虽然 SOL 也非常知名了,但买家为什么要先知道 SOL?
其次是当币种市值在 100k 以下,这个币的交易行为就和 pump.fun 平台绑定了,不访问 pump.fun 这个网站,你就找不到可以交易的地方。如果网站没了,或者域名没了,就真的没有入口了,这对于币种的长期发展并不友好。市值到 100k 以上就会进入 Raydium,那么有多少买家理解 Raydium是什么?岂不是又依赖于一个Dex平台?
所以享受 pump.fun 提供便利的同时,就要承担 pump.fun 这个平台本身的风险,还要承受 Solana 这条链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Solana 会长久存在吗?多久算久?
pump,fun 对自己的定位还挺准确的,memecoin 发行平台。
PoW 是最去中心化的技术形式,但是发行 PoW 链的成本太高了,不但没有现成的技术框架可以复用,需要硬核的技术,而且维护成本也很高,没有人挖矿就得自己挖,算力还不能太低。
Cosmos 生态的项目往往伴随着两个负面的关键词,BFT,联盟链,所以可以排除了。
ATOM 是一个市值仅排名 50 左右的币种,生态上有自己的垂直领域,可以说,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就不要用。
另外 Cosmos 的生态建设其实不好,到目前都没有一个像 Metamask 一样能连接任意 RPC 的钱包,要真用上 Cosmos 会遇到不少问题。
区块链行业专业的从业者,估计都没整明白、用不来这两条链,不在于它们无法理解,而是理解成本高。
而且像 Polkdot 比如 Existential Deposit 这种特性简直离谱,不明白为什么会存在。类似的未知问题还有很多,是不能轻易选择使用的。
以太坊的 Layer 2 本身也不是发币用的,是给项目方挣协议费的,L2 是以太坊的扩展,原生代币仍然是 ETH。而且 L2 虽然技术开源也好用,但是需要中心化的运营,以及不间断提交 fault proofs 到 Layer 1,手续费得用真实的 ETH,挺贵的,如果用户少,手续费都挣不回来。
智能合约一般人写不明白,主要是安全漏洞风险高,即使发行方觉得合约没问题,买家也很难判断合约安不安全,识别难度很高,所以不推荐这种方式。即使合约没问题,以太坊的手续费也很贵,很不友好。
Layer 2上发行 ERC-20 呢?问题是选择哪个 L2 网络?L2 网络的手续费倒是低,但是不同网络数据又不互通,从这个角度,L2 在杀掉以太坊,至少让以太坊变得分裂,而不是在帮助以太坊。
不可否认的几点事实是:
基于这些事实,发行区块链网络最好的方式只有一种:
从网络运行的角度,即使只使用目前版本的以太坊客户端,哪怕后续客户端不再跟随以太坊的步骤进行升级,也可以让网络长久稳定运行下去。
至于手续费,币价低手续费就便宜,所以几乎不太可能贵到手续费无法接受。
除了 pump.fun 平台和 PoW 链,其余的发币方式都无法解决初始阶段币种交易的问题,初期上不了 CEX 也上不了 DEX,买家怎么买,拿什么买?
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以 ICO 的方式预售,在 TGE 的时候正式启动网络。尽管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大堆不和谐的事件和争议,但是如果用以太坊的节点,只要把 Genesis 文件中的每一个地址都说明,网络本身就可以是大家认可并且没有问题的。
网络创世没问题之后,剩下的就交给网络自身的通胀,也不会有明显的问题,网络就能平稳运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