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期间的 Web3 项目分析计划

2025-07-31

7 月份结束了,马上进入 8 月。为了让自己在失业期间的时间过得有意义,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计划来消磨时间。

计划内容是,每天分析一个 Web3 行业的项目,从看白皮书开始,到理解项目的运作模式、当前商业状态等,尤其关注技术理念和技术创新方面,然后写成分析报告,发布到博客上,不需要那种很专业的报告,大概相当于学习笔记就可以了。具体分析哪个项目是经过主观挑选的。

每天看一个项目、出一个分析报告,节假日和周末休息,直到不失业的那天,停止计划。每天形成的分析报告,也许会有质量,有看点,但也许会比较短,没有质量。因为我并不能在一开始选定项目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项目有没有含量,尤其是技术含量。

这有点像是区块链研究员干的事情,而不是区块链程序员应该干的事情。为什么我的计划不是每天写 100 行代码,开发一个区块链小工具,或者每天积累一点,开发一个大的区块链工程?

因为工程代码如果脱离项目背景,就没有价值。我之前几年的工作中写过很多代码,但是如果现在把那些代码拿出来,会发现毫无意义。工程化的代码,往往是为了完善项目的功能,而项目需要某些方面功能,是为了迎合运营和宣发的需求,一定是有商业目的的。如果需求背景不存在,代码就毫无价值。

尤其是随着 AI 的日益强大,写工程代码这件事情更是越来越廉价。AI 可以几分钟写出上万行代码,堆砌代码的能力绝对超过人类。如果我想靠每天写几百行工程代码来训练和提升自己,那我一定会失败的很惨。所以不能干这样的事情。

什么样的工程代码是有意义的呢?就是已经找准了产品需求和定位的情况下,想把功能落实跑通,然后让 AI 来干活,把代码写出来。AI 写的代码有时候会跑偏,需要手动修复一下 bug,这种情况下,手动写出的工程代码才有意义。现在的开发节奏已经应该是这样了。

以前的时代,人们喜欢说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prompt 比 code 更有价值,也许这句话会变为 “Code is cheap. Show me the prompt”。

不去计划每天写一些工程代码,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已经做过了一些尝试,去试图开发小的区块链工具,或者大的区块链工程。目前来看,我之前的想法,无论是做小工具的思路,还是做大工程的思路,都是没有结果的,因为需求本身也许不存在。说的直白一点,没有任何正反馈,所以根本做不下去。

与代码相比,写文字、写文章、写观点更有意义一点。一个产品创意背后,可能有 100 行代码,也可以有 10000 行代码,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完全不同,但如果最终的关注量都是 0,那么结果就是一样的,9900 行代码白写了。而文字是能够体现思想的。

你也许想反驳,怎么能说工程代码没有价值呢?以太坊的客户端同一份 Spec,有五六种工程化的实现,用了不同语言、做了不同优化,市场占有率有高有低,难道不是工程化代码价值的体现吗?当然是,他们拿着以太坊基金会的赞助开着公司写着代码,而且已经有了明确的项目背景,工程代码自然是有价值的。我指的是没有项目背景的工程代码。

虽然工程代码没有价值,但教学性质的代码是很有意义的,我仍然会复习计算机课的练习题,以保证自己的代码水平。我已经是第三轮做那些练习题了,这次我严格限制自己的做题速度,一天最多做一道题。一方面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练习题包含的知识,必须要慢下来才行。另一方面,得分配时间到其他事情上,不能整天只反复做同样的题。而且由于做题比较慢,可以逐渐培养自己每天做题的习惯,不至于遗忘计算机课的知识。

为什么我觉得对项目做分析是有意义的?因为其实我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几年前,读了很多白皮书。我当时按照币种市值的排名,逐一下载了排名前几百的币种白皮书,还用 A4 纸都打印出来看。

记得几年前有人发邮件问我,如何学习区块链技术。我当时认真写了个回复,说我是从哪个网站下载的白皮书,以及看了哪些书之类。后来对方回复我说,这不是他想要学习的区块链技术,他想要学习的是如何写代码。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不同的人,对技术的定义是不同的。

以前没有 AI,我没能认识到代码的价值,现在有了 AI,我还是认识不到代码的价值。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可以写出项目的分析报告?我以前没专门针对项目写过,但是有根据技术来对项目做横向对比的内容,所以专注于对某个项目做技术分析,应该不是难事。我工作过的项目,假如让我写分析,肯定能写出其中的细节,只是因为项目还在,不能写。而且写项目分析,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我不确定一个项目一天时间够不够,只有写写试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