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项目分析系列文章专用的 Paragraph 频道地址是:
经过几天时间的尝试,我觉得 Web3 项目分析计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清楚看到分析文章的人有没有收获,但是从我自己理解项目、学习技术的角度,是有收获的,所以我需要把这个计划继续下去,变为一件常态化的事情。
具体计划内容是,每周分析一个 Web3 行业的项目,从看白皮书开始,到理解项目的运作模式、当前商业状态等,尤其关注技术理念和技术创新方面,然后写成分析报告,不需要很专业的那种报告,大概相当于学习笔记就可以了。具体分析哪个项目是经过主观挑选的。最终的分析报告也许会有质量,有看点,但也许会比较短,没有质量。因为我并不能在一开始选定项目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项目有没有含量,尤其是技术含量。
这个计划有点像是区块链研究员干的事情,而不是区块链程序员应该干的事情。为什么我的计划不是每天写 100 行代码,开发一个区块链小工具,或者每天积累一点,开发一个大的区块链工程?
因为工程代码如果脱离项目背景,就没有价值。我在几年的工作中写过很多代码,但是如果现在把那些代码拿出来,会发现毫无意义。工程化的代码,往往是为了完善项目的功能,而项目需要某些方面功能,是为了迎合运营和宣发的需求,一定是有商业目的的。如果需求背景不存在,代码就毫无价值。
尤其是随着 AI 的日益强大,写工程代码这件事情更是越来越廉价。AI 可以几分钟写出上万行代码,堆砌代码的能力绝对超过人类。如果我想靠每天写几百行工程代码来训练和提升自己,那我一定会失败的很惨。所以不能干这样的事情。
什么样的工程代码是有意义的呢?就是已经找准了产品需求和定位的情况下,想把功能落实跑通,然后让 AI 来干活,把代码写出来。AI 写的代码有时候会跑偏,需要手动修复一下 bug,这种情况下,手动写出的工程代码才有意义。现在的开发节奏已经应该是这样了。
以前的时代,人们喜欢说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prompt 比 code 更有价值,也许这句话会变为 “Code is cheap. Show me the prompt”。
不去计划每天写一些工程代码,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已经做过了一些尝试,去试图开发小的区块链工具,或者大的区块链工程。目前来看,我之前的想法,无论是做小工具的思路,还是做大工程的思路,都是没有结果的,因为需求本身也许不存在。没有任何正反馈,根本做不下去。
与代码相比,写文字、写文章、写观点更有意义一点。一个产品创意背后,可能有 100 行代码,也可以有 10000 行代码,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完全不同,但如果最终的关注量都是 0,那么结果就是一样的,9900 行代码白写了。而文字是能够体现思想的。
你也许想反驳,怎么能说工程代码没有价值呢?以太坊的客户端同一份 Spec,有五六种工程化的实现,用了不同语言、做了不同优化,市场占有率有高有低,难道不是工程化代码价值的体现吗?当然是,他们拿着以太坊基金会的赞助开着公司写着代码,而且已经有了明确的项目背景,工程代码自然是有价值的。我指的是没有项目背景的工程代码。
虽然工程代码没有价值,但教学性质的代码是很有意义的,我仍然会复习计算机课的练习题,以保证自己的代码水平。我已经是第三轮做那些练习题了,这次我严格限制自己的做题速度,一天最多做一道题。一方面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练习题包含的知识,相信潜意识的力量。另一方面,得分配时间到其他事情上,不能整天只反复做同样的题。而且由于做题比较慢,可以逐渐培养自己每天做题的习惯,不至于遗忘计算机课的知识。
为什么我觉得对项目做分析是有意义的?因为其实我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几年前读了很多白皮书。我当时按照币种市值的排名,逐一下载了排名前几百的币种白皮书,还用 A4 纸都打印出来看。
记得几年前有人发邮件问我,如何学习区块链技术。我当时认真写了个回复,说我是从哪个网站下载的白皮书,以及看了哪些书之类。后来对方回复我说,这不是他想要学习的区块链技术,他想要学习的是如何写代码。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不同的人,对技术的定义是不同的。
以前没有 AI,我没能认识到代码的价值,现在有了 AI,我还是认识不到代码的价值。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可以写出分析报告?我以前没专门写过,但是有根据技术来对项目做横向对比的内容,所以专注于对某个项目做技术分析,应该不是难事。我工作过的项目,假如让我写分析,肯定能写出其中的细节,只是因为项目还在,不能写。写项目分析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其实分析区块链项目的方法论,我早在《看懂任意区块链项目的技术架构》就写过了,到现在都不觉得那篇文章内容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链上链下交互,不同项目往里面填充不同的业务逻辑而已。
而我对于博客上应该放哪些文章,是比较纠结的,我不希望一打开博客,满屏幕都是 “对 XX 项目的分析”。为了保持博客首页文章列表的简洁,这些项目分析系列的内容应该换一个平台放。最近看到 Paragraph 不错。Paragraph 是一个 Web3 领域的 Newsletter 平台,功能类似于 Web2 的 Substack,每篇文章的全部内容都会提交到 Arweave 区块链上,包括作者的名字、头像、文章正文、配图等。这也就意味着文章一旦发布,就不可能被删除。
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平台呢?比如发到知乎、掘金,甚至是头条、百度、登链等平台,再加上 Meidum、X、Mirror 一类,文章访问量肯定可以高很多,关注量也会高很多。
因为那些充斥着低质量内容的平台,不值得去发布高质量内容的文章。那些人是看不懂的,看不懂我在写什么。看看掘金首页上有什么?10 篇文章 8 篇讲 Cursor,很难想象用户素质得多低。知乎就更不用说了,内容杂乱、商业化,关键是网页访问弹窗,不是让登陆就是让下载 APP,正经人谁去那种平台啊。我在脉脉的职言区,匿名账号下,发布过几千条帖子,总阅读量超过几千万,发的都是观点偏激、引战一类的内容。那种阅读量有意义吗?没有意义。
其实要按照我自己喜好,我觉得自己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是吐槽同事、吐槽公司、吐槽面试经历等情绪宣泄类内容。那些是包含了亲身经历、切实体会、真情实感在里面的,耗费了时间和心情才得到的、宝贵的人生体验,比技术文章有意思多了。对行业的见解、对公司的不满、对同事的吐槽,是我的文章永远超越 AI 的地方,因为 AI 没有情绪,不会生气、不会沮丧。单纯讲技术知识点,AI 一下子就能生成很多,但是 AI 永远无法体会到作为人的情感。
反正人总要做选择,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